第(2/3)页 这一战,蒙元战死了很多的牧民,但是却也并非是全部都战死了。 也还有未曾参战的牧民,还有战争之中成为了俘虏的牧民,也还有哈林等地,最后投降了的牧民,以及蒙元的官员、贵族等。 这一道诏令下来。 其实也是为了安抚他们的心。 告诉他们,大乾并不会拿他们怎么样。 大乾是如何治理安西都护府的,就会如何治理哈林之地。 第一道诏令,就直接安抚了这些人的心,告诉他们,大乾乃是仁义之师。 大乾现在重视春耕,重视放牧,并不会直接屠杀所有人。 大乾从来没有把他们这些人当做是仇人。 接着就是第二道诏令,那就是要任用这些人了,不管他以前做什么,不管他在这一场战争中做了什么,如今,他将会成为大乾人,还有可能成为大乾的官员。 如此一来,第三道诏令也就起了作用,并且也是这一次的三道诏令的画龙点睛之笔。 为何这么说呢? 首先,大乾要派遣进士和将士们成立巡视组,要巡视春耕的情况。 那么。 那些个还心有抵抗的蒙元人,会如何作想? 我是配合呢。 还是不配合呢? 若是我不配合,而旁边的牧民配合,他得到了更好的赏赐,而我将会受到惩罚呢? 我若是配合的好,会不会成为大乾的官员,有一个一官半职? 到时候,会不会也可以成为像是以前的那些贵族老爷们一样,过上他们那般富裕的生活? 若是我不配合,会不会让大乾的官员以此为借口,直接杀了? 所以说,第三道诏令才是画龙点睛之笔。 既能够让巡视组代替大乾太子巡视地方,也能彰显大乾的官府法治和统治。 告诉蒙元人,他们不再是蒙元人,而是大乾的子民,要接受大乾官府的治理。 有了这三道诏令,那自然是可以安抚好蒙元百姓的心。 等到了二月的中旬。 萧奕总算是回到了晋阳城,住在了晋阳城的行宫中。 这时候,晋阳城这边,其实也已经积攒了一些政务文书,需要他这个监国太子批阅。 都说皇帝好。 然而,历史上的皇帝没有几个是长寿的,只有很少一部分,因为其本性的原因,整日里倒是养生功夫不错,也有一些长寿的。 但是大部分兢兢业业的皇帝,就没有长寿的。 为啥? 熬夜啊。 萧奕就算是有着金丹在身,就算是身体异于常人,也不想熬夜。 重要的文书,自然是先批阅。 不重要的,第二天早上早一些起来批阅,也不迟。 一直到二月末。 萧奕才回到了京师。 且当天就召见了戴光、狄晏、包拯、郭子仪、张太岳、李大亮等六部尚书,还有张久陵、岳山两人。 因为他要商讨这一次北伐,对于将士们的嘉奖。 首先就是岳红翎。 正所谓,临危受命。 当初陇右道匪患严重,因为朝廷赈灾不利,当地又是贪官污吏横行霸道。 整个陇右道就是一片泥泞沼泽。 萧奕下令,让岳红翎前往陇右道平匪,随后,便是整治陇右道的贪官污吏。 这一次,岳红翎是平匪有功。 其中,最大的匪徒李洪基也被岳红翎斩杀,彻底解决了整个陇右道非常猖狂的马匪。 之后,又是跟随太子萧奕一起平定了李原逆贼之反叛。 潞州一战。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