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可是今天不一样啊。 今天是决定他们命运的一天。 就在无数大学士们从东西华门中间的宽道上走过,缓缓转入集英殿时。 殊不知,同一时刻,太子殿下早已经带着一大帮人立在集英殿旁的皇仪殿皇仪门上许久了。 只能说,如今大臣们也都习惯了太子殿下这般行为。 为的也是提高工作效率。 直接就把本来要在政事堂要议论的事情,直接就放在了集英殿中。 也就免了要先去政事堂,然后再来集英殿的两头跑。 政事堂虽然宽敞很多,但是事急从权嘛。 主打就是一个破坏旧制。 眼看着大学士们走进了大殿,一个一个年轻的过分的面孔,老臣们也都是心生感慨。 当然啦,长江后浪推前浪,虽然有些伤感,但到底是国家注入了新血液的一种表现,也算是可喜可贺的事情。 太子萧奕端坐御座,左右文武列于阶下,士子们经礼官引导归于几案之后。 听着吏部尚书狄晏请太子殿下当众御笔出题,发放下去,又强调了一遍不必计较文章规制、旧俗,言之有物即可,便让人答题。 整个过程顺利的让人觉得可怕。 本来这科举制度是前朝才创新,提出来的为国取士的制度,等到了大乾立国之后,很好地继承下来,并且还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 等到了监国太子萧奕这一代,自然再一次进行改制。 而改制的是考试的内容。 大乾立国之初,考试的内容比较简单,太宗又进行了扩充,有了四书五经,再到高宗,又分了几个科。 如此也就延续至今。 今年这也算是第一次改制,改动的内容也就不是很多,改动的幅度也不是很大。 可对于读死书的一些大学士来说,前面的笔试,已经是超出了他们的认知范围了。 而能够站在这集英殿上的大学士,也都是已经开始学习新学,接受能力也比较强,并非是读死书、死读书的大学士,也有着应对能力。 第一个是时政大问题,太子萧奕直接就问起了如今之大乾,四夷臣服之后,该如何安抚民心,又如何治理这疆域辽阔、人员众多、族类不同的大乾? 第二个不免还是有关于治水之策,第一题自然是形而上学的大问题,可以让学生们自由发挥,自己去找角度,能写的也就太多了。而这第二题嘛,就直接专一,直指主题——治水之策。 最后一问,却又绕回到了儒家根本,或者说封建王朝的弊病之所在,祖宗之法是否可变。 嗯。 这么看起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