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4章 丹书铁券-《鉴宝无双》


    第(2/3)页

    质地是铁的,形状带弧,所以叫“铁券”;上面的字是丹砂(朱砂)所写,所以叫“丹书”。

    有名的魏孝文帝,也发过不少丹书铁券。这时候,就是实打实的全都带有免死功能的“护身符”了。

    到了隋代,丹书铁券发生了很多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点:

    第一,颁发丹书铁券成为常制,开国和中兴的功臣,必发丹书铁券,就连宦官也不列外。

    第二,丹书铁券不再是“丹书”,改为“金书”;铁券上的字,逐渐变成了“镶金”。

    所以,隋代之后,丹书铁券已经变成了“金书铁券”。如此,后来才有了“免死金牌”的说法。

    不过,丹书铁券这个称呼,已经成为固定用法了,称呼“金书铁券”为丹书铁券,字面上虽然不对,但也不是错。

    而唐代延续了隋代的做法,同时,免死次数也在不断增加。

    在唐代之前到唐初,免死次数一般是三次以下,比如这残片上的“恕二死”。而到了唐代后期,九次都有了,而且有的子孙也能跟着免死。

    宋代依然有丹书铁券。比如《水浒传》虽然是小说,但里面所说柴家后人有丹书铁券,也是史实。赵匡胤“黄袍加身”,从后周柴家手里得了皇权,出于种种考虑,确实下旨赐给了柴家丹书铁券。

    明代的丹书铁券制度,那就更加完善了,朱元璋将其“法制化”,明确了颁授对象和不同铁券的等级。

    明代的丹书铁券还有个显著特点是,有一种死罪是不能免的,那就是“谋逆”。

    综合种种,这一个长铁块,如果真是丹书铁券的残片,那么肯定是隋代之后的。

    再结合类似唐楷的字体和金字表达的内容,则更像是唐初。

    目前,华夏现存的历史最早的丹书铁券文物,是“钱镠金书铁券”,是在唐乾宁四年、唐昭宗李晔赐给吴越王钱镠的。如今收藏在国家博物馆。

    “钱镠金书铁券”是唐末的;如果这个长铁块为真,那就比它早得多。

    虽然只是铁券残片,但真真有点儿噱头,特别巧的是附带的金字恰恰有“恕二死”,所以这样的东西肯定是有人愿意收藏的。

    可问题也就在这里。

    要是有人专门高仿铁券残片,肯定也会选这样的字,好卖啊。

    而且,丹书铁券这种东西,要是整体高仿,难度实在太大。一般都会有半米多长,几百个金字,稍有差池就会露出马脚。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