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0章农转非的那批人-《仕途红人》


    第(2/3)页

    胡幼萍回忆了一下说道:“我爸说当时迁移户口就花了8000元,再加上请人办事的花销,总共化了9000多元。”

    “主要是村里开了证明后,还要不停地往镇里、派出所、公安局、银行、信用社、财政所来回跑,求人、赔笑脸、请吃饭、给红包,花了1个多月时间,才拿到城镇户口本。”

    这个数字还是让张峰吃了一惊,他的初中数学老师曾经说过,他在九十年代参加工作时,工资才160元。

    胡幼萍苦笑道:“当时家里根本没有这么多钱,都是父亲自己向人家借的。”

    “我父亲是最早购买户口的一批人,后来觉得后悔,主要是几个月后,买户口的价格就下来了,6000元、5000元,大半年后,三四千元就可以了,也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甚至小孩子都可以买。”

    “另外,我父亲觉得买了这个户口后,不仅什么好处都没捞到,而且还债就还了好几年。”

    改革开放后,胡金康在农闲的时候会跟着亲戚们去城里打工,后来还学习一门木工手艺。

    当时年轻的胡金康来到城市里,看到宽阔平整的马路、尾巴冒着烟的汽车、高大气派的楼房,让他觉得在城市里生活真好。

    胡金康有时给胡幼萍讲起那段打工的时光,说的最多的话是“不是觉得赚钱的不容易,而是不同的户口身份给我带来的刺激。”

    原来,最开始在建筑公司做事的时候,每天干完活,胡金康和其他正式工人一起到食堂去吃饭。

    同样的饭菜,那些正式工有饭票菜票,价格只有临时工的一半。到了节假日,他们可以休息,单位还会发些米面等福利,而作为临时工的胡金康等人却什么都没有。

    后来,华天市建筑总公司装潢部从总公司剥离出来,单独成为一家新公司。

    新公司有过一次招工,胡金康听说了,立即找到公司领导。

    公司的负责人虽然还记得他,却也无可奈何,主要是招工条件有一项硬性规定:必须是城镇户口。

    等到九十年代初期,“农转非”政策放开了,农村户口的人可以通过花钱成为城镇户口。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