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7章 急切需要身份证-《不负大明不负卿》


    第(2/3)页

    朱翊镠想了又想。

    最后作出一个决定,当即给王象乾八百里加急送去了一封信。

    信的主要内容是将十八名盗匪一分为二,将其中一半继续留在武昌府,而将另一半秘密押解京城。

    至于王象乾请示的审问方式,朱翊镠的答复是:随便。

    言下之意是,可以采取任何行之有效的审讯方式。

    ……

    王象乾很快也收到朱翊镠的旨意。

    对此他颇为不解:为什么要将十八名盗匪一分为二?又要将一半留在武昌府而另一半偷偷押解京城?

    王之垣也百思不得其解,“莫非陛下想到什么好的审讯方法?”

    “如果是,为什么不告诉我们?”王象乾不以为然地道,“如果是,为什么不将所有盗匪都押解京师呢?”

    “陛下行事往往出人意表,实非我辈所能及,还是照他旨意去做,赶紧秘密送往京师九人吧。”

    比起儿子王象乾,王之垣自以为要更懂朱翊镠,毕竟朱翊镠在江陵时,与他交往过多次。

    而王象乾之前不过是兵部的一名六品主事,别说了解朱翊镠,平常连见面的机会都没有。

    这一点王象乾自己也承认。

    既然猜不透朱翊镠到底葫芦里卖的什么药,那也只能照做了。

    当即将九名盗匪秘密押解京城。

    朱翊镠在信中还刻意交代了一个细节:将九名盗匪的眼睛全部蒙上,不让他们知道自己被运送至哪里。

    这样,依朱翊镠之意,将十八名盗匪一分为二,一半留在武昌府,另一半秘密运往京师。

    除了王之垣、王象乾父子知晓,其他人对此一无所知。

    包括朱八戒,暂时也不知道。

    不过王象乾拿自己当诱饵、抓获十八名盗匪的消息不胫而飞,迅速在湖广河南两地传得沸沸扬扬。

    自然也很快传到了京城。

    ……

    由查验出身来历不易这件事,朱翊镠想到了要制作“身份证”。

    身份证,是现代人一个非常重要的证件。顾名思义,身份证自然是用来证明自己身份的证件。

    虽然看起来只是一张小卡片,但其实里面包含有太多的个人信息,因此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且是识别人、区别于他人的有效证件。

    但在没有现代技术支持的古代,人们虽然也有身份证,不过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身份证,或者说在古代并不是所有每个人都有身份证。古代普通人一般都是没有身份证的,只有那些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才有身份证明。

    就是说,身份证并非现今才有,古已有之。但它的起源却是官员的识别符号。最早的身份证是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变法,发明了照身帖。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