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文章身外语,瑶草梦中尘。欲识长生诀,悠然太极春。” 曾朝节正自得意,摇头晃闹地念着自己刚写就的一首诗词。 见一名士兵进来禀道:“大人,李总兵刚调集三千精兵出城了。” “什么意思?”曾朝节忙问。 “李总兵六子、七子奉旨接应派往奴儿干都司戍边的无为教教徒,途中发现一支两千人左右的蒙古骑兵,李总兵得讯,便立即追上去了。” “追上去干嘛?” “大人,这还不明白?自陛下登基以来,辽东这边风平浪静,把总兵大人憋死了,好不容易发现一支蒙古骑兵,当然想上去会一会啊。” “那队骑兵从何而来?鞑靼?还是瓦剌?或是兀良哈?” “大人,不知道呢。”士兵回道,“但肯定不是兀良哈部。” “走。”曾朝节忽然站起来。 “大人要去哪儿?” “追李总兵。”曾朝节既敏感又敏锐地冲出去了。他与张懋修、努尔哈赤一道来,另外两位去了建州,而他一直留在李成梁的身边。 当然知道无仗可打的李成梁心里不自在不习惯,但他也知道皇上登基以来政策发生的变化。 尤其是争取将各部落纳入大明版图以实现民族区域自治。 这样就不能像以前打打杀杀了,“打拉结合、一打一拉”的政策方针在辽东这边也已经行不通了。 首先要抱之以诚意,战争只针对不伏烧埋顽固不化的分子。 若不能领会皇上这个政策方针,而仍然抱之以前的姿态,就像李成梁,那不管这两千精兵来自哪个部落,既然碰上了都得干一仗。 显然这与皇上的意旨相违背。 …… 李成梁领兵素以风驰电掣著称,尤以长途奔袭见长。 查明那两千精兵的行走路径后,很快便追赶上了。 两军相遇时,恰在辽东与朵颜三卫即兀良哈蒙古部交界处,这里已是辽东边墙之外,接近松花江流域。 李成梁异常的兴奋,以包抄之势截住以哱承恩为首的骑兵。 “尔等何人?” 哱承恩不认识李成梁,但一眼便看出他们是明军,当即朗声回道:“吾等虽是蒙古人,但早已归顺大明,现今属于宁夏卫,是麻贵总兵部属。” 麻贵将军部属?那不是自己人?李成梁心下琢磨,麻贵他当然认识。 “既是麻贵总兵部属,为何奔袭至我辽东境?”李成梁问。 第(2/3)页